近期动态
业界动态
 
网站首页  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近期动态
近期动态
“历史与未来相连,生态与人文共赢” 探讨生态湿地与文化传承之路---以北京燕都大遗址湿地公园概念规划为例
发布时间:2014/7/7           阅读: 次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I     收藏     I     打印     I     关闭   

(通讯员  薛敏)
一、湿地的作用
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, 是热带雨林的7倍,农田的160倍。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将湿地与森林、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3大生态系统。
 
二、湿地公园的定义
 “湿地公园”可被定义为,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,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,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、特征、景观和生态过程,进行规划设计、建设和管理的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、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。具有主题性、自然性和生态性三大特点,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改善的一种途径,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。
 
三、湿地与城市的关系
湿地往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,大多数经过长时期的人为干预,因而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、历史文化遗产。它作为人类文明的摇篮,见证了人类“逐水而居、依水而兴”的历史。
北京历史上湿地资源丰富,无论是北京城内还是城外,都是水系纵横、湿地遍布。可以说,湿地奠定了北京建城三千年、建都八百年的辉煌历史。琉璃河湿地就是北京众多湿地中的一个。
四、琉璃河遗址湿地概况
据考证,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五都之初都,是名符其实的“北京之源”。古都北京就发源于河淀密布的湿地环境。
20世纪60年代,考古人员所发现的古代燕国的文化遗存,证明古燕国都城周围河流纵横,琉璃河河、永定河流域湿地成就了燕国的繁荣。由此可见,燕都与琉璃河自建城以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。
燕国初都琉璃河考古遗址位于琉璃河之北,周边以农田和村庄为主。西侧琉璃河古桥横跨河道,河道中游内现有大量荷花,夏季景色优美。具有一定的景观基础。
五、项目规划
中国古代都城选址讲究,“非于大山之下,必于广川之上。” "山环水抱"早已成为从古至今城市选址的规律。与此同时我们结合古代园囿形式,确定了该项目的整体规划。

项目景观结构分为“一核、两廊、二十四景”,其中,一核指以燕都遗址为核心(圣囿,千年燕都),两廊包括文化廊——仿古文化街(圣聚,穿越今古),与生态廊——湿地绿廊(圣沼,情归河处)

六、湿地的技术措施

1雨洪的利用
琉璃河镇地势低洼,平均海拔仅为26米,是房山区的最低点。夏季高温多雨。因此在本次规划中,首先梳理现状河床,模拟生态环境,设置蓄水池、生物滞留池等,然后进行雨水收集,将收集的雨水净化处理,再做为景观用水,使之形成良性的水循环系统。
2水体的净化
在项目规划中,我们对水体进行截污处理,通过缓坡和植被净化地表径流,同时利用水生植物、动物、微生物对水的净化作用。
 
七、结语
湿地公约组织说: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,那我们很难真正保护与管理好自然环境。生态文化综合体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。“历史与未来相继,人文与生态共赢”是我们追求的目标!


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338